构成是设计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一般的POP表现平面效果,只涉及平面和色彩。 平面构成有三大要素:点、线、面。 手绘POP就是点线面的运用:POP中每个字为一个点,而由构成是设计基础,分为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 一般的POP表现平面效果,只涉及平面和色彩。 平面构成有三大要素:点、线、面。
手绘POP就是点线面的运用:POP中每个字为一个点,而由这些点组成了标题,组成了正文,POP中标题和正文应当各自成面,忌讳整幅作品点状分布。所以在书写每个部分时要做到第一要素:紧凑。标题紧凑才能形成面,要紧凑就要理解叠加和避让,如果出现失误,空隙过大,可用底纹进行补救。
点:指小东西,小到什么程度要看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给人以点的视觉感受。点可以是圆、方、菱、不规则图形,也可以是文字、加号、心型等图形。在POP中点缀就可以运用任何你能想到的点的形态。
线:点的排列产生线,想到虚线就很好理解。所以在POP中辅助线就可以不单是直线或曲线,也可以是上面说的任何形态点的排列,也可以是具象的图形,比如绳子、铁链、藤条、竹子、电线等。
面:点大到一定程度,线宽到一定程度都会给人产生面得感觉,面可以让人有种视觉充实感。在POP中辅助线围合成面,专业讲是线的移动轨迹产生面。在POP中上面不同形态线的围合或不同形态的点的扩大都可以用来装饰和强调某一部分。
构成的形式有重复、特异、渐变(又分为平行和放射)、发射等。在POP中的实际应用:重复可理解为同样颜色同样大小字的排列,特异可理解为为突出某一点选用不同粗细的笔和选用不同的颜色,平行在给字体做分割装饰时广泛用到,放射是点按平行或者角度的路径产生的变化,效果接近透视,适合做为辅助线和装饰填补空白用,发射在POP作为装饰可突出欢庆气氛。
色彩构成旨在培养对色彩的认识、审美、表现能力。在POP中广泛应用为色彩的明度、纯度、互补色、对比色、色彩心理等。马克笔的色彩相对较少,主要是运用不同的色彩搭配产生不同的节奏和虚实关系,应用较多的为互补色:红和绿、蓝和橙、黄和紫以及它们的近似色与补色的搭配。
色彩心理是贯穿始终的: 红色表现热情、喜庆等; 黄色表现高贵、愉快等; 橙色表现食欲、光明等; 绿色表现生命、新鲜等; 蓝色表现科技、寒冷等; 浅蓝表现凉爽、宁静等; 紫色表现女性、优雅等; 粉红表现浪漫、青春等; 灰色表现科技、沉闷等; 褐色表现咖啡、古典等; 白色表现纯洁、寒冷等; 黑色表现恐怖、玩酷等。 黑白两色是永久流行色,白色可以和所有颜色搭配,黑色可以和大部分色彩搭配,尤其和鲜艳的纯色搭配会有良好效果。
好的版式应当是造险而险中求稳。
手绘POP中似乎版式不太新颖,大多数P友都在采用最安全的版式,即:标题在上,正文在中,插图分布左右。其实稍稍改变就能有新发现,当不拘一格。
水平构图,平稳安定;斜线构图,动感强烈;边角构图,视野拓展;中心构图,沉稳大气;留白构图,突出主题。
A.造险而险中求稳。是为了制造动感在动感中找平衡,是力学原理在POP上的视觉感受。就像杂技演员的动作看似重心偏移,身体却能保持平衡。这可以解决作品过于平正。 B.夸大某一点。也可以达到版式的创新,这样会增强画面节奏,视觉产生跳跃感。 C.跑出画框。作品内容局限在纸张大小,画面外却有无限空间。文字或者辅助插图只出现一半,而另一半靠读者去想象。
D.情景式POP。POP中文字充斥着画面的每个角落,很难体现出“空”的意境。尤其是字数多的则几乎没有新颖版式。也就是说作品缺乏想象。这是因为POP背景为单一色这个原因决定的,也是因为各元素间的简单排列所造成的。
在此,本人提出一个“情景式POP”的概念,即:我们做作品时不是想着沙发、床、桌子、电视怎样在屋子里摆放,或是像摆放积木一样让它们结构稳固,而是像一个人戴了顶帽子,围了条围巾,穿了双鞋形成一个整体,或是表现一个场景。也就是说用另外的一种事物或图形把POP的各元素串联成一个统一整体。外有物,内有形。内在的形就是道具。
注:情景式POP对插画的要求稍高,不适合商业POP的高效率,但能产生非凡创意,期待更多好作品问世。
POP初学者即使每一块元素都熟练掌握,也会在组合上出现瓶颈。就相当于一个球队挑选了最好的队员,却因为磨合不够而打不出流畅配合。在POP中就是各元素间的组合以及空间问题。
1. 字。写出来的字应该是见字不见笔。很多初学者出现的问题大多是因为不够熟练造成的,就是怎么看都有点不舒服。这就是时间问题了,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的掌握字的规律以及多练习是唯一捷径。
2. 词语。不是字和字的简单排列,而是搭配。词要像音乐一样有节奏,比如“低高低高”,“高低高”,也可以把一些字倒点角度,用其他的字去支撑而达到视觉平衡。
3. 句子。要求统一、整齐。很多学员会在刚开始脱离格子时掌握不了字的大小,句子也往往会左高右低,并且整篇句子混乱不堪,难以阅读。写句子时需要注意a,写字会因为字的繁简不同,马克笔宽度却一致造成一行字大大小小(电脑字体首先要求字的大小统一,每个
字的每个笔画粗细都会做调整,这就是手绘POP的面貌产生原因之一)。解决方法:笔画繁的字写紧凑,笔画简的字写的相对疏松而造成一行字视觉平衡;b.写句子时字与字之间的空隙不易过大,也不能挨着,一两毫米即可;c.行距为字高的二分之一,记号笔细头书写句子时可稍放宽行距。
4. 作品。设计一幅POP之前看一眼字的多少和纸张大小就能做到作品饱满、层次清晰、构图精巧是大家都想达到的境界,这要做到无一废笔,不废一纸。除了熟练外空间布局是最重要的。一幅作品就像一居室:最早大多是一大间房子,睡觉、看电视、玩电脑、看书都在里边,而渐渐因为方便改为两室一厅、三室一厅。作品也一样,如果一幅作品只是各个元素简单摆放的话,字稍多就会层次不清晰。解决方式:在各元素都紧凑的前提下注意元素之间的空间以及用辅助线去间隔,比如屋子不能摆满生活用品,要留出足够空间用来行走一样。以对开作品为例,一般纸张四周,各元素周围都要留有空白。(作品要做到通气而不能漏气),留出的空间指的是装饰后的空间,还有作品忌讳四方平正排列,应该是造险而险中求稳,可空不可满。多多观摩高手作品自会领悟其中奥妙。
掌握空间问题可以练习纯黑白作品,选择笔的大小同样重要。
注:POP没有一定标准,只有不同技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和习性。
手绘POP问学——创新篇
手绘POP爱好者基本上都要经历入门——熟练——创新三个阶段。而如何创新也成了众多P友的瓶颈。
创新有与生俱来的悟性,也有通过学习达到的与众不同;有单张作品的创新,也有个人风格的形成。形成自己的风格也是众多P友想达到的最高境界。
这是一个说起来简单而做起来异常复杂的问题。创新意味着突破,意味着与众不同,当然也意味着瓶颈,意味着阶段性的有力无处使。创新无异于改变作品面貌,而作品面貌的产生包含了技法、情感、个人气质、审美以及习性等。大多数P友都是首先通过学习技法入了POP的门,技法和审美都是学来的,在这种状态下想创新却要经受思维惯性的束缚,再加上个人的习惯也无怪乎大家都知道的点点滴滴,所以想在作品面貌上有所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
想创新必须先有强烈的愿望。应当是先入后出,先学习前人总结出好的经验,然后熟能生巧,从而创造出自己特有的作品面貌。
1. 取百家所长:“天下文章一大抄,看谁会抄不会抄”。手绘POP因为信息传播的特性,因为笔者都注重实用性,作品面貌大都层次清晰、画面整洁。技法上无怪乎字的变形、描边的粗细和节奏、习惯的色彩搭配以及特有的装饰。多分析现有的高手作品,从中汲取营养就能让自己上一个台阶。
2. 逆向思维:脱离原有的思维定势,不断试验,不断改变。比如:直的改为曲的,方的改为圆的,粗的改为细的,刚的改为柔的,密的改为疏的,大的改为小的等;改变常用色彩搭配,改变大小笔搭配习惯,改变版面空间分布等都可以让自己的作品换个面貌。 3. 拿来主义:从动漫、插画、型录、招贴、涂鸦、标志或者其他手绘、国外手绘中汲取营养,手绘POP这个原本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技能因为起步晚,作品也相对少。而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可以让海量信息瞬间置于眼底,专业的P友在常年的练习中具备了POP思维,他们能把任何的视觉形式挖出适合的元素作为己用,从而促成手绘POP的向前发展。
注:不可否认大部分人认为入门即可,部分人认为熟练能行,只有少数才能成为手绘POP中的佼佼者。凡因为自己掌握了一些技法而津津乐道人不具备创新意识。风格形成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磨炼而成。一种技法的大量使用不是风格的形成。新式工具的出现或许也能改变作品面貌。
手绘POP问学——虚实篇
虚实就是对比,是主次。
“平面不平”。虚实在手绘POP中的应用为体现作品层次,条理清晰,使之更易阅读。 一幅好的POP作品应当控制阅读者的视觉流程,除了空间划分合理,必须控制好各元素的虚实关系。
对比强则实,对比弱则虚;颜色深则实,颜色浅则虚;大则实,小则虚;粗则实,细则虚;有底纹则实,无底纹则虚;面则实,点则虚。
“好文名一半”,好的POP作品标题有时会占到一半以上的比重,(占一半的面积,也占用一半的时间),在某种意义上说,标题就决定了作品的出彩程度。所以标题应当实,表现为:占空间比重大、对比强、或采用底纹装饰,增强画面充实感。主标题实,副标题虚。 正文较标题而言当虚。正文如果是并列关系,可以选用一种颜色去写;如果也有主次关系,只需要选用不同大小的笔来体现;如果需要区分更多层次,用相近色去写即可,总之标题出现的颜色,正文不易出现过多。作品忌讳点状分布,而是点、线、面的综合。练习时可以尝试不用黑笔描边,黄色和橙色、红色、绿色、浅蓝、深蓝、紫色、褐色去搭配,我们所看到的黄色明度是有差异的,也更能体现出色彩搭配的虚实关系。
商业作品中插图当虚,一幅作品文字是命脉,如果受众给出的结论除了漂亮而没看到内容,这幅POP就是失败的作品。
注:《虚实篇》中的阐述以商业POP为背景。有人会觉得什么都重要,什么都想大。“都大就是都不大”。没有虚实就没有层次。
手绘POP问学——节奏篇
手绘POP要像音乐一样有节奏,富有张力。
对比越强,节奏越强,韵律越足,越能感染人。
手绘POP应当做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一种字体不是万能,一种装饰不是万能。比如要表现:刚和柔、静和动、空和满、舒缓和急促、细致和粗糙、喜庆和沉痛、浪漫和痛苦等不能以不变应万变,要善于使用原有的工具、技巧以及色彩去表现文字的含义,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锻炼自己的观察能力、理解分析能力、判断能力和表现能力,要多练习,否则就会词不达意。
改变节奏首先从线条开始,线条分为直线、虚线、折线、曲线、双重线等,线条是最容易表现张力的,尤其是描边或直接勾空心字时改变线条张力可以直接改变作品面貌,多看一些书法或国画中的写意作品会有很好的理解。现有的大部分POP作品更像工笔中的线条。可尝试设计摇滚、轻音乐等词语来理解线条张力。
色彩也可以控制节奏,比如一种色彩之间的节奏感就低,近似色之间就产生了节奏的跳跃感,冷暖色之间的搭配节奏感就高。表现三鲜、麻辣,酸甜苦也是用不同色彩的搭配产生的节奏,参阅食品包装上的色彩搭配会有心得。
POP要处处有对比,处处有节奏,只是轻重缓急而已。
大字和大字之间的节奏感低,和小字的搭配节奏感就高,同时还要注意视觉流程和文字主次关系。一组词语写出高低起伏就产生节奏,标题忌讳四方平正;如果标题写上下两排用同种颜色,不但没有节奏,更产生阅读障碍。句子为了阅读应体现流畅而非节奏。 作品方圆对比可产生节奏,全方则过刚,全圆则不畅,所以方圆搭配即可表现灵巧一面,
也可体现刚强,也符合中国的传统审美。
注:节奏的产生就是对比的结果,也是虚实关系
手绘POP问学——审美篇
把手绘POP当做生命的人才能考虑到“审美”这个层面。
在秦桧发明了宋体后,印刷开始广泛使用;在电脑没有普及前,手绘作为唯一绘制方式设计了大量的字体类型,这些字体后来演变成了标准的电脑字体;电脑和手绘从此开始了此消彼长的发展。
没有标准的手绘永远不可能被电脑代替。
电脑普及前也有手绘,也有手绘工具,而当时的手绘现在看来有强烈的时代感,比如闹革命时的墙体口号、老上海的招牌以及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台湾POP等,都被我们用历史认知踏上了属于它的时代印记。
审美是时代的,它不是笔者能控制的,除非设计者超脱于他生活的这个时代。而一种审美也是沿袭了前人的足迹一路发展下来的。
一种POP审美在当代“横行其道”,说明这种审美与时俱进,代表了时代发展的轨迹,也符合大众的心智。手绘POP在当下就有了普世真理,各路高手的作品面貌都大差不差。所以接至陕图马良POP《创新篇》得出的结论:创新要先入后出,不要因为刻意创新而避开普世审美,有时只需要去完善,要超越也要站在大师肩上。
审美是国度的,它融入了民族精神和内涵,就像西方节庆大都选用深沉的色调,而群众穿的五颜六色;国人节庆大都装扮亮丽缤纷,群众服装大都深沉。不过随着全球化的加剧,东方人的审美开始被同化,POP面貌也都以时尚靓丽为主,日韩因为经济发达、文字简洁、理念新颖、工具创新,POP更加时尚。
作品审美的不同不是因为工具的不同,而是理念的差异。
我们的POP首先要知道受众群体,POP的设计是给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看的,中国进行的是大众教育,他们即使没有接受过美学教育,也会因思想意识的提高更接受POP的新面貌。
也许没多久笔会变,纸会变,审美也会变,不过可以相信这种审美对于现在是进步的,或是轮回的。也许就像烫发一样变化卷的——直的——卷的,设计:极繁——极简——极繁。我们所要做的事情不是把一个字写上一千遍,看功力又多深厚,而是用一千个不同的方式去写一个字,看变化有多少。我们用这种方式创造着符合时代的审美,推动着POP的发展。 注:POP没有对错,只有美丑,能让心情愉悦就是美。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