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冠中:互联网+时代下国内工业设计将会找到全新的兴奋点和整合点
“互联网+”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其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云计算、物联网等正对工业设计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变迁、科技的发展,一些新的标准会产生。互联网+时代下国内工业设计会有什么样的发展呢?政府,企业,设计师,都会面临什么样的机遇和挑战,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听听国内工业设计第一人,工业设计大师,柳冠中怎么说。
“互联网+工业”即传统制造业企业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造原有产品及研发生产方式,与“工业互联网”、“工业4.0”的内涵一致。大数据时代也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只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加快各种资源的整合,工业设计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时代和“互联网+”思维再加上工业设计产业的发展,三者融合为一体,其影响的不仅是其中的某一个元素,而是相当大的用户群。当用户用已融合的新互联网思维去解决工业设计的问题时,工业设计产业必然在创新的思维、方式和产业的形态和发展模式上生成相应的巨变。这都是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工业设计产业面对的新影响,新的挑战和新的机遇。
“与重视沟通力的美国企业不同,包括南海在内的佛山企业更关注创新。我认为,沟通能力更为重要,它是企业实现开放合作、进行跨界创新的前提。”在第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主题演讲后,清华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柳冠中这样说。
柳冠中曾在“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名古屋年会受邀作大会发言。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世界设计最高讲坛。他还被“世界工业设计协会联合会”评为“世界设计名人”之一。
柳冠中熟悉佛山产业发展状态。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工业设计在包括佛山在内的中国找到了全新的兴奋点和整合点。要推动工业设计红利的进一步释放,需要企业重视沟通、重视开放合作。政府则需做好引导,通过找典型、找“媒婆”、找合作机构,帮助企业做好配对。
找“典型”找“媒婆”助制造企业配对
问:我们该如何理解设计之于“佛山制造”转型升级的意义?
柳冠中:很多人认为设计就是做造型,是把技术变成一个产品,其目的是解决功能问题。在我看来,设计是创造一种合理的生存方式。咱们中国有一句谚语叫“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设计师的责任就是要抓住生活背后的事物本质,“超以象外,得其圜中”。设计的宗旨是解决人类不断发展的衣食住行和交流的需求,给人们美好的生活。
我们常常谈“产品跨界创新”,设计是用来协调跨界的,但跨界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跨界不是为了创新,因为创新也只是个过程。设计、创新、跨界的目的,都是为了给人们美好的生活。通过聚焦这个设计的根本目的,我们用设计协调跨界,实现和谐。
从这个角度看佛山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如果只是原来做杯子而现在做汽车,这不叫转型,这是转产。在大数据时代,一台机床加上一台电脑也并不是实现了“互联网 ”。“互联网+”指的是一个融合的过程。这个融合需要真正地理解科学、艺术,需要真正理解大数据,理解了我们人类的未来。基于此,工业设计在中国才能找到全新的兴奋点和整合点。这样,工业设计将帮助“佛山制造”转型实现真正的创新、真正地跨界。
问:随着全球产品跨界创新中心项目启动建设,南海提出要面向全球配置创新资源、加快形成“世界科技 佛山制造全球市场”。你怎么理解跨界创新,它该如何实现?
柳冠中:首先,企业需要学会沟通与合作,这样的跨界就有可能获得新东西。五年前,我曾在南海做过一份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问卷调查,这份问卷后来也在美国开展过,却得出了两个迥异的结果。在回答“最重视员工什么能力”一问时,90%美国企业老板回答的则是“沟通力”,而90%的南海企业老板则勾选“创新力”。现在国内有个风向,言必有“创新”。到底何谓“创新力”?我认为,要创新就得学会沟通,学会与产业链上下游别的企业合作。
沟通需要开放,只有开放才能看到差距,才知道要去学别人,要和别人合作。光是知道卖傻力气不行。所以说,跨界的另一层含义是要求企业家要学会沟通,要去交朋友,要去和别的企业家合作。
这跨界不是往哪儿都要跨。比如说一个造瓶子的企业,如果非要和做高铁的合作,这肯定是天方夜谭。但它可以跟从事材料工业领域的企业合作,跟销售公司合作,摸到新的销路、摸到新的需求,就对路了。
所以,我们说的沟通、开放,是指要学会跟不同专业、业务领域的人合作。现在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老板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清华大学的MBA课程一年的报名人数就有几十万,他们都是为学习而来的吗?并不全是,很多人是为找资源而来,为了寻找志同道合者而来。
问:在这样的背景下,政府该做什么?
柳冠中:政府要做好引导,通过找典型、找“媒婆”、找合作机构,帮助企业做好配对。
大沥乃至整个南海、佛山以中小民企为主的企业结构,使企业在运营成本上难免有点“锱铢必较”。企业考虑生存问题,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不为长远打算,只有死路一条。虽然都说企业转型难,但总有企业能在转型中崛起,无法顺应时代变迁的企业将被淘汰。
政府要做的就是像“父母之爱子女,则为之计深远”一样,为这些企业谋划长远。比如,政府可通过行业协会为其搭建一个平台,通过推动有决心、有能力的企业合作形成联合体,做强产业链。
政府在扶持企业的时候也不能谁都管,必须挑典型,挑本身要有自觉性,有主动性的。现在,市场竞争已经过了单纯求便宜、求体量的时代。企业发展靠“量”也靠“质”。这个“质”其实是需求,企业转型升级中需要看到什么是老百姓的需求。企业在产业升级中必须要有“新脑子”。现在国内很多企业都在经历二代接班。它们的实践证明,因为有了新思想,通过“新陈代谢”,企业在产业转型升级中获得了成功。
从制造一线培养本土工业设计力量
问:对于中小民企来说,引入工业设计也意味着生产成本的上升。对于有志于此的企业,你有什么建议?
柳冠中:企业要发展,就要研究市场、研究用户需求,工业设计能帮助制造业找到用户的需求。中小民营企业若考虑到成本问题,可以与其他公司捆绑在一起。据我了解,佛山就有这样的例子。一家小型制造企业,请不起设计公司,但它却找到一家意愿合作的设计公司。双方协商好在新产品开发之初以较低廉的价钱获得支持,等新产品推出市场取得一定成效时再考虑分成。
设计公司也不喜欢“打游击”,不喜欢今天在这家制造企业赚几万块钱,明天又转战另一家公司。因为“打游击”赚不了多少钱,所以它们也有合作意愿。所以制造型企业的设计观念要变,不要总觉得请不起设计公司所以自己干或者从不考虑引入专业的工业设计。
制造型企业不一定需要聘请专门的设计人员。企业从自身体系中就可以培养。工业设计的第一步是研究产品市场,研究谁在用自己的产品,它有什么需求。要做到这一步,必须掌握生产一线的经验和知识。很多设计师就是技术工人出身而非所谓“科班”。
问:佛山的工业设计产业刚刚起步,如何培育本土设计力量?
柳冠中:佛山可以设置一些科研机构,做基础研究,培养基础力量,尤其是一线设计师力量。这些设计师不一定是科班出身,但他们一定是熟悉制造环节。只懂得端坐在电脑面前的设计师缺乏一线实践经验,对材料、机械等与工业相关的科学并不熟悉。他们只能做平面设计,而无法做出适合制造业的工业设计。包括南海在内,佛山的制造业发达,要做创新必须重视基础力量的培养。在此过程中,对熟悉生产一线的设计师培养尤为关键。
附:柳冠中资料
柳冠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和交流委员会主任;香港理工大学荣誉教授;中南大学艺术学院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广东工业大学博士生导师等;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客座教授。
创立了“方式设计说”、“事理学”理论、“设计文化”学说、“共生美学”、“人为事物科学”、“设计学”、“系统设计思维方法”等理论,被世界先进国家该学科理论界承认及引用。并成为中国设计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由于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在高等职业教育工作中贡献突出,2007年8月22日,柳冠中荣获国家教育部授予的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附: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资料
26届IOD国际设计大会新闻发布在南海大沥举行,本届IOD设计大会将在今年3月落户南海,届时将以“设计连接世界”为主题,围绕“全球设计×中国智造”的融合趋势,邀请来自全球10个国家近30位顶级跨界大师进行演讲,并举行设计展。
IOD(全称:Ideas on Design)国际设计大会发源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由国际级设计大师 Ken Cato 及50位国际设计界领军人物组成的顾问组共同开发而成。至今这一设计盛会已历经25年时光,成为世界上历史最长、最受业界尊重和认可的设计交流大会。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