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为渝教授:工业设计之道-简单而真实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设计理论      2016-12-13 16:44:56     
品拉索产品策划

杨为渝教授:工业设计之道-简单而真实

   杨为渝教授,四川音乐学院成都美术学院院长。川美、川音工业设计系的开山鼻祖,蜀地工业设计先驱之一。80年代末出道时,对中国第一个获尤尼卡发明金奖的“特定电磁波治疗器”进行设计即获中国轻工业优秀工业设计二等奖;多次获省、市级一等奖等多项奖励。曾主持省级科研项目研究,发表多篇论文、译文。著有《图形创意》一书。主持省内外企业数十项产品设计开发,并由厂家专利生产。


杨为渝教授

工业设计固然博大精深,但也不用故作深奥和神秘。我认为工业设计之道就在于SIMPLE&TRUE——简单而真实。所谓“简单”,是指设计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解决相对单一的问题;让设计语言清晰明了、让造型形态单纯。所谓“真实”,是指理性的设计观和设计态度,以及设计本身的可操作性。

  设计不是“泛设计”,需要有针对性地确立“目标问题”

  设计中罗列出的问题就是我们将要捕捉的设计目标,在众多的问题中需要区分主要和次要问题,其中最符合设计要求和最能体现设计思想、又可以旁及其它问题的某一个或几个对象,就是“目标问题”。

  我经常在与学生讨论问题和作问题分析时说:“一个设计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正如需求的愿望是不可能、也不应该被无条件和无限度地满足一样,人总是首先选择满足最迫切的需要。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刻意地去要求每一件产品都可以针对多种人群、满足许多功能,……,在一个设计中将所有问题都一一解决呢?这种人为拔高的期望值就是“泛设计”的典型代表,它让人在设计中找不到切入点和突破口,从而面对一大堆问题理不清头绪。对设计中的问题不能回避,也不能一概而论,要将问题作归纳和简化,你才有明确的设计方向。“目标问题”的确立是以市场和需求调研、信息和资讯分析为背景的,“目标问题”的定位应该是以解决相对单一的问题来设定的。


教学

  我曾经用“食”的比喻去向我的学生们诠释确立“目标问题”的重要性和方法:当一个人饿了就需要进食,这就相当于市场的需求;进食地点有家庭、食堂或饭馆,而你只能选择一个进食地点,这就相当于让你确定设计方向;用餐前点主食和菜品时,你不可能把菜单上的主食和菜品都要完,这就需要选择主食和菜品,相当于确定你的设计的“目标问题”。这都是你在“食”之前必须确定的事,那么在你动手设计之前将面对的问题简化到“目标问题”也就成为了必然。菜品越少时你吃得就越快(就像快餐一样),你的选择就越容易完成,这就是确立“目标问题”的好处。同“食”一样,适可而止才不会造成浪费,设计目标的单纯才更易于找出问题,也更利于解决问题。当“目标问题”明确之时,你在设计方向上就有了一个正确的开端。

  作为设计师,发现问题相对容易,不是在众多拟出的问题中作随意的取舍,而是用策略和方法去作简化问题的选择。那么,归纳、类比、优选、控制等方法就是化复杂为简单的简明之道。针对“目标问题”去分析和研究解决的办法,你的设计才有方向,针对性才强,指向的受众才明确,设计和需求才能达成平衡。

  设计不是“想当然”,严密的逻辑性就是简捷而有效的设计思路

  设计是严谨的活动,它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遗憾的是许多人在这个系统中抽出一个枝节,就将整个设计系统工程错误地理解为“设计仅仅是画出一个造型”,这一片面的认识,在无形中助长了设计的随意性,以为设计可以轻而易举,或者是为设计一个造型而想当然的生造。他们忽视了在这个系统工程中包括市场学、心理学、工程学、材料学、方法论、设计法等多学科知识是一个环环相扣整体,从而全然排斥了设计的逻辑关联。

  工业设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是靠严密的逻辑性得出结果,全面启动,层层分解的,各环节的联系紧密而有序。当设计走入了想当然的误区,就在根本上迷失了设计的方向,也就谈不上有严格的设计程序,更谈不上针对市场、适合生产工艺;没有了逻辑程序,根本不可能科学地分析问题,甚至无法确定设计的哪一个环节出了偏差,调整和修改设计也会无从着手。以为“画出造型”走的是捷径,其实是在做许多重复和无意义的劳动;以为得到了一个“好”的形态,其实完全没有实际的价值。

  约瑟夫•艾尔伯斯曾对他的学生提出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三条腿就能站稳的情况下还要用四条腿呢?”这个问题实质上是给学生指示一个调整思维的方向:不是说所有的支撑都需要“四条腿”,也不是说所有的支撑都不需要“四条腿”,“三条腿”和“四条腿”之间存在着逻辑上的关联:这就是支撑的稳定性并不是取决于数量,选择数量的多少是根据设计的具体定位而非造型需要决定的。将问题简单化后你反而多了些选择,思路也自然宽广了,设计有时就是这样不可思议。因此,虽然设计要考虑的问题很多,但逻辑条理可以帮助你作权衡、判断得失、合理取舍;追求严密并不是在主观上将设计复杂化,而是为了在逻辑的引导下使设计的思路更简捷有效。

  探寻“简单而真实”之道

  一、设计是“简单”的,设计不需要“粉饰”。

  意大利设计师尼佐利说:“假如一个产品很美,但只是包装打扮,这是错误的设计观点”。设计即是如此,它是为了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外观“好看”。

  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最简单的最为有效。威廉•瓦根费尔德在《论金工作坊的作品》(1924)中指出:“……由功能产生形式,这是对形式和功能的设计的明确要求,将造型简化到它最简单的要素——球体、圆柱体、立方体、圆锥体——这种简化提供了一个必要的比较”。“简单”的优越性在于功能被强化、操作和操纵的语义明了、视觉效果突出、触觉状态舒适。“苹果”公司的IMac电脑执行“针对个人而非大的不集中群体(焦点用户群) 的设计理念,设计的透明壳体机身,其整体到看不见外露的连接线,它单纯的造型形态使世界上许多人称它为“蓝蛋”,但你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整体中每一细节设计的精致。它说明简单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形式上的板结和视觉上的枯燥,简单的形态并不意味着对设计要求的忽视。

  造型形态的简化,是指在造型中要摈弃无用的附加造型。造型形态的美感,是与功能相联系、靠设计美学和工程美学原则来体现,每一根线条、每一个体块都有它的语义,任何多余的线条、体块和不贴切的装饰都是在作毫无必要“粉饰”,其结果往往导致过度设计的恶果。形态的简化要以设计理念为指导。因为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特点决定了造型设计的整体化、模块化更有生产实施价值,当代生活的快节奏让人们在更大层面上接受了对物的简洁审美。米斯•凡德罗“少则多(Less is more)”的现代主义设计理念和战后的“国际主义风格”的设计,从造型上看都具有形式简单、反装饰性、强调功能的特点,而从方法论上看它们的设计方向则具有高度理性化、系统化的特点。流行于20世纪20年代的“无装饰设计风格”也是以适合于批量化生产的以形式简洁为美学标准的设计,1924年由德国工业联盟在斯图加特举办的“无装饰形式”展览就是一例。直到现在,当市场需要更快地推出适合需求的产品、批量化工业化生产特征愈加显著时,“简单”之道在设计理论中已经成为系统的设计方法论,由约瑟夫•艾尔伯斯倡导的“以少求多”的设计思想已为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工业设计师追求的简单化的造型形态,已然形成了当代设计的主流趋向。其影响广泛的原由,是设计理念与时代同步,造型形态与需解决的问题相匹配,才使造型形态的“简单化”得以实现和被认同。


设计沙龙

  造型形态的简化,不只是简单的元素(如几何体)的应用,是以解决“目标问题”需要来确定造型形态。应避免的是以为一开始就画出“简单”的造型、或者选用“简单”的元素造型就可以达到使造型形态简化的错误认识。简约主义设计风格的代表人物迪特尔•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而不是为了风格而风格。作为新功能主义的创始人和代言人,他这样阐释道:“工业产品的美学要求应当是简洁、精致、诚实、平衡和含蓄……”。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简单”的造型形态不是指设计风格,因为造型形态只是表象,达到简化造型有多重手段。从斯堪的维亚的设计中可以看到,通过近乎完美的人机效用设计、通过对材料特质的利用,造型形态的简化被作了最好的阐释。约瑟夫•艾尔伯斯教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经济使用”来作设计,形成简单而在“视觉上和构造上的不同层次”,这种对材料与造型关系的研究,是不“粉饰”设计、求简约精致的精要。

  二、设计是“简单”的,但不是凭空生造。

  我赞同设计走平民化路线的思想,因为让所有的人都能享受设计师的成果,是设计的意义所在。为此,工业设计师必须做到对人们需求的了解、购买力的了解、审美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受众认知共性的了解。丹麦工业设计师雅各布•延森说“设计是一种语言,它能够被任何人理解”。设计都要面对市场,否则就不能称其为设计,不是说设计的内涵你自己讲得越多就越有思想性,设计的语言越晦涩设计就越高深。既然设计是一种语言,那它的传达和交流就需要有受众,所以,设计语言的清晰明了,才能让人理解你的设计。设计中应该求的是全面地了解社会、环境、人,从符号学、语义学上去脚踏实地的工作。

  反对生造设计,是由于设计的“简单”并不意味着可以不按照设计的程序进行。不管是实用设计,还是概念设计,没有按部就班的正常设计程序就会违背设计的规律。当你的设计脱离了市场、需求、生活,当你没有对问题作科学的分析就开始“画”设计时,生造就不可避免了。因此,市场学、消费心理学、人机工程学是我们走向实际的平台,对企业来说设计作品才有可操作性,对市场来说设计作品才有受众、对设计师来说你的设计才真正具有价值,生造设计是没有出路的。

  不要生造设计,是由于设计本就不必故弄玄虚。那种自认为清高的设计、或者用许多晦涩理论来搪塞的设计,无异于闭门造车,这样作出来的“设计”恐怕只能束之高阁。经典的设计都是看似平淡而品味无穷的,我常对学生讲“设计的平淡而优秀表现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另有一种现象也是生造设计的表现,那就是认为包豪斯过时了,现代主义也过时了,国际主义不值得推崇,后现代主义也没有什么了不起……,只有自己的设计是最新的、最有思想性的这样一种整个地反传统、反文化趋向。我觉得这种人是在做“设计‘秀’”,让我实在质疑他们作设计的动机。

  三、设计是“真实”,充满理性的智慧。

  设计的“真实”,一方面体现为理性的设计观。理性,是认识理解能力,它不是把事情看成为单独孤立的,而是从整体上把各种事物看成为一个整体,从这种系统的、广泛的、有秩序的原理来理解每一个事情。

  我赞同一种观点,即设计的基础是哲学。当代社会是乎更多地以亚当•斯密的政治经济学中以金钱为基础来衡量价值,评价设计也如此,于是产生了许多急功近利的设计,难免为设计而设计、甚至为金钱而设计;靠感觉来判断,凭想法作推测,多了感性的成分,少了理性的思考,这是不符合现代设计的原则和原理的。请注意,当设计引入了康德的哲学思想,并以理论理性、实践理性、美学理性呈现时,才步入了现代设计阶段。这“三大理性”原则对于设计的作用和影响之重大是不言而喻的,而康德提出的三条行为方法标准:“自己思考”、“从别人的角度思考”、“让自己的思想始终如一”,正是设计师培养全面的思考习惯和建立理性的设计观应该参照的原则。对于设计来说,理性的智慧就是哲学的智慧。

  理性的设计观是市场定位的必须,市场是不允许随意性成立的,否则就会被市场报复。纯粹感性的设计是不存在的,因为设计观的建立是在设计师对物质世界的客观认识上形成的。认识,就要分析、扬弃,这就需要理性。市场是客观存在,设计的产品是“物”的形态,只研究“物”而不研究客观世界,那是本末倒置。没有经过理性思考的设计,我认为是一种变调的设计。如果让我作答对工业设计“理性”二字的认识,那就是:严密的市场调研、系统的科学分析、合理的功能布局、严谨的机件构成、逻辑的造型细节、简洁的外观视觉。

  格罗皮乌斯说:“尽量把产品设计得简单真实,在于规律的一致。它的目的是为平民大众。包豪斯的产品并不摩登,其外形是艺术协调的结果,它产生于人们没有注意到的技术、经济和外形塑造方面的思想过程和加工处理过程”。在谈到建筑艺术时,他说:“建筑艺术的外形必须始终一致地从时代精神的、社会的和技术的前提出发进行合理发展,而不是产生于寻求新玩意儿的什么现代建筑师,也不是产生于苛求创新的幻想怪僻”。

  格罗皮乌斯还有一句话:“理性化同样渗透在管理和个人生活中”。留请各位思量。

  四、设计是“真实”的,设计师必须具备实力、真心投入。

  设计的“真实”,另一方面取决于设计师“真”的实力和“求真”态度。工业设计包容的学科知识广博,促使工业设计师要具备全面而优秀的素质,在具体执行时才能全面地思考问题,反复推敲设计。造成对工业设计系统中的任何环节漠视的根源,要么是我们知识平台搭建得不合理、不充分,不明白各环节的关联和各自的作用;要么说明我们还没有投入到“求真”的程度,没有真正地用心于设计。同时,工业设计师不只是为产品而存在,他们肩负着对社会的责任、肩负着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责任、肩负着让每一个人都享用社会文明的成果、实现人机交流和沟通的责任。设计师没有实力、或者虽具备实力却不真心投入,都不可能设计出对人、环境和社会有意义的作品。

  设计师的“真”的态度还有一点是非常重要的,那就是用批判的观点去审视设计,包括自己的设计,勇于面对、正面剖析。有设计奇才之誉的菲利普•斯塔克,这位当代设计的代表性人物,尽管市场对他的设计反响很好、企业对他非常青睐、评论家对他赞许有加,他也批评自己过去的一些设计作品与许多其他人的设计作品一样,是那些在潮流和时尚的驱动下所制造出来的具有自我陶醉性质的设计作品,他认为这些都是“过度设计”。现在,他开始提倡产品的耐久力和使用寿命,认为这才是当今设计的重点所在;而这一点,只有将道德、诚实和客观融入设计过程,与之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才能做到。他强调,设计师的职责是用更少创造更多的“快乐”,而且“在构建文明世界的时候,设计师有能力也有责任参与对意义的探寻当中”。我将其称为从束缚自己的设计高楼中走出来,还原设计的真实。用荣久庵宪司的话说:真诚(Truth)、善良(Goodness)、美好(Beauty),就是设计的终极目标。

  设计领域是博大无边的,设计的深邃也是周知的。一生作设计,穷尽心智也可能仅窥得一斑,但既然选择了设计这一行,就必须投入其全部身心。只有真心投入其中,才能深切地感受到设计的意义,才能真正地享受到设计带给自己、他人和社会的快乐和利益。

  认识和理解设计之道的本质

  你可以从“布劳恩”的产品中见到迪特尔•拉姆斯思想的影响力,你可以从“苹果”的产品中见到乔纳森•伊夫的不懈追求,……。我们常说:透过现象看本质。设计也如此,通过设计作品辨思想、明理念,识策略、通方法,窥“简单”中蕴涵的事理,察“真实”中体现的内涵,是设计之道的本质所在。

  设计到底是看呈现的结果,还是通过设计呈现的结果看设计的过程,这涉及到从怎样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设计。工业设计之所以不能单纯的看设计呈现的结果,是因为工业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当设计呈现时,你所看到的仅仅是整个设计环节中末端的一部分。常人可以以自己的好恶去作评价,但工业设计师却应该从整体的设计运作上去作评判,任何一个片面的理解都是对设计师的理念和思想的玷污,都可能造成对设计的曲解。因而,我从不在教学中去评价一件作品的好与坏,我只是介绍他们在当时的背景下的设计理念,以及设计思想产生的影响和意义所在。当你并不了解设计的过程和站在现在的立场上来看待过去的设计时,教师在认识和理解上的主观臆断,太易对学生产生误导,以致于使他们在设计的观念上产生偏差。

  这里所称的设计过程,是以需求和前瞻性入手,从市场调查研究开始、经信息收集、数据统计、系统分析、确立方向、策划定位,并以此为基础而执行、表达和制作,进而投入工业化生产,再市场,再信息反馈,再改进,再推出新设计这样一个由若干环节而构成的。要对一个设计做到较为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是需要方法论的。设计的真正内涵不在产品上,产品只是一个荷载设计理念和设计师思想的载体,因此,设计的过程是最为重要的。没有这样的认识和理解,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设计前瞻性,不可能站在正确的立场上总结经验,不可能把握得住学科的前沿动态和利用设计成果。诚然,有人要说设计可以不看过程,只以市场论结果,对此我不全反对。但是,正确的过程就预示着好的市场结果的必然,而没有正确的过程却必然没有好的市场结果,设计的“真实”就是这样“残酷”。有的人甚至认为策划不过就是想法、定位不过就是设计说明、设计程序不过就是步骤、设计方法不过就是表现,那是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上还存在着根本性的错误。

  常人看到的是产品呈现的状态,设计师看到的是产品对社会的人文关怀;常人看到的是产品的某一个局部,设计师看到的是产品的整个系统;常人看到的是具体的设计,设计师看到的是整体的运作;常人看到的是具体产品,设计师看到的是整个市场。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简单而真实”是工业设计之道;它的思想性和设计的方法论适用于每一种设计学科。

杨为渝 教授经历过设计红尘中善与美的锤炼,领悟到了大道真谛。他朝气、幽默,擅长从文化切入设计;其判断设计走向的远见,屡次应验。现任中国工业设计协会理事、四川省工业设计协会秘书长、教育部工业设计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