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工业外观设计的设计美学定义和产生方式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设计理论      2017-11-25 18:50:00     
品拉索产品策划

分析工业外观设计的设计美学定义和产生方式

工业设计它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技术概念,它包含了太多的可能,从小到螺丝达到航空非常都有它的身影,它可以说是人类发展道路必不可少的元素,现在很多人谈到工业设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针对狭义的工业设计(产品造型设计),在业内又存在多种形式,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一种大家都认可的说法。下面就分型工业外观设计的美学定义,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工业设计美学的产生

工业设计,顾名思义就是工业革命以来的产物。工业革命的发生直接导致的是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这种改变使得工业设计从过去制作和构思一体的进程中脱离出来,作为一种思维过程而存在。工业设计将与市场相关的消费者心理、生产方式、工业结构、市场效应等因素结合,作为生成自己的创作理念的动因。

在19世纪中期,处于滥觞期的工业设计主要是考虑其存在的合理性的问题。如在英国手工艺运动的倡导者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那里,这种借助机器进行造物的方式是他们反对的对象,因为当时的工业设计由于技术手段的改变,还没有找到适合它自己的美学,那时候的工业产品外表丑陋,为了掩盖而将巴洛克、洛可可式的纹样生搬硬套的强加到机器产品的表面。为了反对这种趋势,拉斯金等人要求回到中世纪那种手工的、温情的、学徒式的造物方式中去,反对现代大机器时代的没有“个性”的、冷漠的设计。并且他们第一次在设计的历史进程中公开宣扬设计的民主化,但是由于他们所倡导的手工的生产方式价格昂贵,不可能为广大的群众所享有,依然是少数富人阶层的产物而走向穷途末路。但是拉斯金等人所倡导的设计的民主化的观念,为后来的工业设计师所不懈追求,也为大工业生产找到了存在的合理化证明。

真正意义上的、成熟的工业设计,是20世纪初由德意志国家发起的设计运动,因为在那时工业设计才真正发展了自己的设计美学——机器美学。


机器美学的发展变化

机器美学的价值在于协调工业产品的生产方式即技术手段和设计的形式,或者说工业产品对人的审美和内在的情感的作用。在现代工业设计尤其是现代主义设计那里,发展了一种抽象的美学形式,这种美学形式就是回到基本的几何形状中去,几何形既适应了大工业时代的生产的需要,也激发了一种原始的情感的诉求,对“数”的和谐的、秩序般的渴求。在对基本元素的不断反复中,进而使人们体验到一种秩序、规律,从而在审美中达到了和谐的生发。这就是机器时代的美学。

但是这种不断反复的基本的几何元素,容易造成一种千遍一律的形式,尤其是在现代主义、功能主义者那里发展到了极端,造成机器对人情感上的忽视和冷漠。尤其是在20世纪中叶以后,当我们这个社会从一个讲究效能的工业社会转向注重服务的消费社会的时候,功能主义的美学越来越力不从心。

一个典型的工业设计的例子是福特T型车和通用汽车的例子。福特T型车是最早引进泰勒管理和流水线的企业,使得效率大增,它生产的汽车只有四部分组成:发动机、前盘、底盘,减少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使得福特T型车在市场上曾经一统天下。但是福特T型车外观上始终不变,而且只有一种颜色:黑色。在20世纪中期,通用汽车公司在外观上率先打开先机,在公司内部成立了汽车外观设计部门,设计师厄尔担任首席设计师,在汽车的外观上大做文章,为消费者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了市场,从而打破了福特车一统天下的局面。接下来,通用汽车公司首席设计师厄尔又进一步提出“有计划的废止制度”,就是人为的迫使产品在外观和性能上更新。这种人为的使产品更新的商业策略,的确可以赢得市场和销量,但是由于其一方面过分地依赖于外观创造的效益而在技术上停滞不前;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一个合理的、正确的设计哲学,通用公司在后来的发展中被注重质量的日本汽车打得一败涂地,同时由于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的爆发而受到浪费资源的指责。


20世纪中叶以后,随着西方社会进入所谓的丰裕社会,工业设计的理念,再也不是之前的工业社会时代靠技术取胜的理念了,而更多的是追随市场,迎合消费者的喜好,形成多种新奇的设计方案。如20世纪60年代的流线型风格便是追随市场的典型范例。流线型本来是在汽车或者交通工具领域中发起的,为的是减少空气阻力,提高速度,但是在20世纪70、80年代成为风靡整个工业产品设计的流行风格,从电冰箱、电熨斗到订书机几乎无所不包。流线型风格成为时代速度、时尚的表征而风靡一时,但是由于领域不同,导致了在日用品设计中出现了不少失败之作。

工业设计进入到广泛的社会、文化、伦理层面

20世纪70、80年代,西方进入了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消费社会、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在这个时代设计开始进入反思阶段,维克多·帕帕奈克的《为真实世界的设计》,使得设计界开始反思设计与资源、能源的关系,设计进入伦理的层面,倡导“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的呼声。《寂静的春天》对技术文明的思考,使得设计不得不思考设计和技术的关系,曾经技术为我们允诺的幸福,似乎只是一种乌托邦,在设计界一度掀起了“反技术”的浪潮。而进入信息社会,新媒介、动态的影像以及为我们带来的新的视觉体验,不得不使设计师开始思考当下设计的本质。技术主导对人的压迫,消费社会泛滥的符号和形象对人的异化,信息爆炸时代所造就的人幻化的存在。都迫使设计师去思考设计在当下的意义,如今的设计,已经不再是工业社会单纯的人造物,经过消费社会物造人,(物品成为人身份、生活方式、趣味、阶级的表达)到如今信息社会人虚拟化的生存。如今设计已经脱离原始的造物属性,进入到广泛的社会、文化、伦理层面。这就要求我们的设计师在思考设计的时候,要具备更多的人文素养和更广博的知识。

或许,对于我们当下的设计师而言,我们需要的不是设计工程师而是设计的人类学家。从人的需要的最本质之处去思考,为人类创造一个可供惬意栖居之所。

人类的发展离不开工业,更加离不开工业概念,所以,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中意工业设计。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