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界设计大师关于设计回归是革命还是创新的观点分享
设计将人类的精神意志体现在造物中,并通过造物具体设计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设计应当与艺术综合在一起,并越来越多地体现跨学科的协作性。然而当设计越来越趋于多元的今天,许多设计师却开始倡导回归本源,回归生活。现今都不是理论可以解决的问题,设计回归的实践更为重要。然而,当今的设计回归,究竟是革命还是创新?
下面就设计回归的问题分享几位设计大师的观点,包括胡如珊,石大宇,任小勇, 锦儿,看看大师们的观点,一定会让我们感受非凡。
胡如珊女士毕业于加州大学伯克莱建筑学院,获建筑学学士学位;之后又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及城市规划硕士学位,与郭锡恩先生创立如恩设计研究室。
胡如珊:设计不能脱离理论——设计的原动力
胡如珊
所谓产品设计的新力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力量,设计的功能是能够解决当代社会、文化、科技的问题。
关于设计,我们关注的是哪些,是经济层面的,还是公益层面的,或是文化层面的,这是今天所要讨论的方向。设计的力量要来做什么?所谓产品设计的新力量,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力量,设计的功能是能够解决当代社会、文化、科技的问题。设计做出来的产品能够供人们使用,这是设计的实现性。但从历史上看,设计始于工业革命,早期的现代家具设计与发展作出了革命性的贡献,它的力量在于改变从工艺到工业的生产能力。由此,我们更该关注:什么是当代工业设计者的原动力。
工业设计的发展经历了解决问题-造物-大规模生产的过程。高速发展后,我们走到了一个回头看的阶段,即重回工艺。大家已经不满足于大众生产,而开始需要手工。我不知道,让工艺进入大众生产,是否会成为未来的方向?
设计之初是要解决问题的,然而我觉得理论比做更重要,如果在做之前没有理论指导的话,就失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今很多创意,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适合的理论来支撑,没有平台来讨论。西方的理论拿到中国有一些适合,有一些不适合。目前,在中国不管是设计还是建筑,真正研究理论的人很少,更不用说能够立足在理论基础上做设计的。现在做项目,数量太多,速度太快,很多人没有时间去想,可是理论还是需要退后思考的。
很多产品脱离了中国的符号,其实,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身份铸造,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的工作。现代化不是全球化,眼下的中国仍是现代的,且是传统、现代、当代并存的。
石大宇,产品设计师,著名美籍华人产品设计师。美国《Interior Design》杂志 “设计名人堂正式成员” 、《AD 安邸》杂志首届AD 100[2] 建筑设计精英之一。1964年出生于台北,祖籍重庆,1989年从美国纽约时尚设计学院(FIT)毕业, 92年起在美国顶尖珠宝公司Harry Winston Inc.(美国纽约)任设计师, 96年获戴比尔斯国际钻饰设计大赛大奖 (DeBeers Diamonds International Awards),同年返回台湾成立设计生活领导品牌清庭,引进全球顶尖设计生活物品,提供消费者与全球同步的设计美学场所。
石大宇:做品牌需要工匠精神——设计的传统性
石大宇
对传统工艺我们要有自尊心,进而拥有自信心。
销售采买设计我做了14年,自己从事设计工作21年。但不得不悲哀地说,我觉得国人对创意和设计普遍不尊重,认为设计很廉价。每每开店,都会有人前来抄袭,甚至有的业主带着工人拿着尺子来量我们的家具,他们统统被我轰出去了。我想,之所以会这样,原因有三:投机、爱走捷径、功利。可是做设计不能走捷径,如果这个观念不转变过来的话,那么,我们做的所有设计和创意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现如今,学设计的人都难以承认自己工匠的身份。如果有人说我是工匠,我绝对承认,你说我是设计师我也承认,但你说我是艺术家,我不敢说。总之,我认为做设计是要有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做品牌最需要的也就是这种工匠精神。我认为传统工艺中有非常动人的东西,其中有平民的生活、而非帝王的。我最想做的,就是为精彩的民间工艺重新赋予现代意义。实际上,设计讲到最后就是回归平常人的生活,因为从这里面我可以寻找出很多的东西来,把当代设计的理念融入进去,让它重新再回到当代的生活里,塑造新的形象。
当代中国的工业设计在世界上还没有发言权,我关心的是怎样在古老的智慧中找到灵感。有人说传统民艺:俗、野、粗、简。14年的采买经验告诉我,好的东西都应具有这4种品质。所以,对传统工艺我们要有自尊心,进而拥有自信心。
任小勇先生是家居设计界声名大噪的家 天地Domus Tiandi创始人,继成功打造数十家气势恢宏、立意清新,以奢华厚重见长的餐饮空间后,又一次的跨界尝试。
任小勇:好的设计是相通的——设计的创新性
任小勇
我们在做国外一些品牌的代理时,早些年觉得特别难,并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国内很多消费者的审美与其是有距离的。
中国制造曾经有过很辉煌的历史。改革开放的30年间,也给我们国家和人民创造了很多的财富。但现在国家需要转型了。中国制造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首先是像企业一样低成本高速的开发,在研发和用户的体验上,严重滞后;另外在对设计、产品基础的审美上也有很大的落差。未来中国创造,我希望在优秀的建筑师、设计师的协同下,把真正的带有中国风骨、风潮的产品带给世界。
接触明代家具后,我发现当代很多设计师的作品与明代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我觉得它们是当代的文人家具,是很自如、很内敛、不较劲、很舒服的东西。这个与传统是相通的,由此可见,好的东西是有共通点的。我们在做国外一些品牌的代理时,早些年觉得特别难,并不是价格问题,而是国内很多消费者的审美与其是有距离的。中国当代艺术的创造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局面呢?我认为这是我们未来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此外,还有一个体会,我觉得当代设计师是不是可以追溯以前的古代家具或者画来做文化的DNA,做一些中国前沿的东西。这样在国际上,中国就有一个很鲜明的性格。其实,整个中国制造最大的麻烦就是中国制造在世界范围内是一个大山寨,我们没有自己核心的品牌和文化内涵。实际上,设计本身只是一个手段而已。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的设计师能不能静下心来做一些东西,一定要强调中国元素。诚然,中国的东西是气质和风骨,不是形而上的东西,不是做一个祥云就是火炬,更不是盖一个屋顶就是中式建筑。
锦儿:设计中一定要有爱——设计的情感观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体验者,只要这个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能为生活带来益处就是好东西。
设计既需要产品的成熟,也需要精神的成长。我在很多年前做了一个椅子,特别高,当时觉得挺好看,坐上去很不舒服,没关系,好看就可以了,舒不舒服无所谓。有个设计师跟我说,作为设计师,一定要把情感放进去,这个情感就是爱。
后来,我有了孩子,我的小孩在我设计的空间里,经常被门加了手,从椅子上掉下来,被什么东西夹着脚。这时我才深深体会到,我们无论做任何设计,心里一定要有爱、有关怀、有体贴。再美好的东西,如果在生活上没有情感,就不是好的设计。
此外,好的设计也有使命感,有目的性,其目的就是让大家来欣赏、享受的。任何一个好的设计并不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真正创造者是设计师的意识。在思考的过程中应该有这样一个节奏,能不能以一个服务的心态去做设计,因为设计师被赋予了这样一种社会责任。您能不能以一个服务大家,服务全人类,服务社会、朋友、家人的心态去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并通过服务和行动之后再来反思,就会有一个新的创意产生出来。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我们自己得到的不仅是一个产品的成熟,最终得到的是一个精神的成长。
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体验者,只要这个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精神的愉悦,不会夹手,不会伤人,确实能够为我们生活带来益处就是好东西。而且我觉得越便宜越好,能够让更多人享受它最好。一个好的产品一个好的设计,一定被赋予了神圣的职责,一个职责是精神性的,能够给使用者精神上的启发;一个职责是物质性的,其好处就在于能够实用。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