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工业设计概论心得中的理性和感性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性也越来越高,而且根据设计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微妙转变及设计史展现出来的发展趋势,可以把人类发展史中的工业设计活动简单概括为两个方向感性和理性。这两个思维设计方向是最初设计师的精神物质发展方向,而且在设计的过程中会形成一个交汇点,并且让产品也带入这个交汇点中,让人感受到产品的不同,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工业设计概论心得吧!
一、工业设计中的"感性"方向
设计中的"感性"方向是指工业设计活动中偏于艺术一端发展的层面,是产品成型过程中,通过材料选择,表现与造型塑造,传达给受众的审美感受与人性化情感理念。它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始终,具有较为鲜明的目的指向性。虽然,设计中的技术因素也是实现设计核心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这种设计活动的全部内容,只能说在技术的辅助下,人本的意识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和完善,更好地反映出人们对"物"的情感化追求和心理感官投射。
现今,在技术条件已经相对完善的大背景下,设计风格也趋于多样化,除传统风格外,出现了许多以人本意识为核心的设计作品,如弗兰克-盖里的家具与建筑设计理念便是以艺术感受为核心的。盖里的建筑是在高技术发展背景下,把人对空间的感受作为设计主旨,不再以纯粹的功能主义为核心,更多地探讨建筑空间带给人们的人文艺术感受。此时的技术并非设计活动的全部,而是设计活动最终实现的手段,正像腾守尧先生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对当代设计大背景所作的概括性论述:
"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日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Marco Diani)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Alessandro Mendini)"。
二、工业设计中的"理性"方向
这里的"理性"方向,指的是工业设计活动中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感性"方向一样, 它也始终贯彻在整个工业设计活动之中,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三,搭建"感性"和"理性"方向的桥梁
设计"理性"方向和设计"感性"方向的结合,以及技术感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最终构成产品的形态。"技术的感性"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借由微观设计中的技术层面带给设计师的启发和提示;"技术的理性"是设计师在展开设计活动时,特别是深入至微观的设计活动阶段,由于材料特性和材料成型在实现设计形态过程中的应用,所带来的设计师工作中需要承担的工程和技术含量。正是因为微观的设计活动的介入和推动,产品才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可生产性,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时期, 它直接促成了设计产品的"可复制性",即借由微观的设计活动使设计产品具有工程制造上的科学性,进而推动整个产品批量化生产。
设计的"可复制性"是设计的共通性,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规格,制造生产组装,甚至运输销售工业设计产品。这就要求工业产品应在质量上保持相当的稳定和统一性,使设计的产品在流通领域之中满足目标消费群中大多数消费者的主流诉求。在这样的设计领域中,产品设计的最初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通过大量的拷贝使最终产品在每个方面与最初的设想或创意保持统一。同样,很多艺术品也可以被大量地复制或重制,这种方式在影像,版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大量运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大批量复制并不能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通用,且在批次和产量上也无法与商品领域里的工业设计产品相媲美。
正因为消费大众对产品品质统一性的诉求,产生了产品设计对微观细节研究的深入要求。工业产品的大批量复制导出了细节设计, 同时,大批量生产的标准正出自于细节设计, 并最终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深入和发展。
著名的美国设计第一人雷蒙德.罗维说过:"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然到来。"在这里,"技术"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在完成的设计形态中安排, 选择合理的材料和材料的加工生产工艺,推至更深层的技术层面, 工程技术的实现依靠的是设计师所具有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化实现方式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用科技手段达成"艺术"的目的。当技术不再是设计的羁绊时, 设计本身才是可实现的, 能够服务于广大受众的实际产品, 才是具有审美性的"物", 而具体的实现方式则须依靠细致的设计活动,借用工程设计中的某些表达方式。
对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工业设计以及包含了感性和理性的特点,让人们使用的产品更有质感。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