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德国工业设计与日本工业设计不得不说的事情
说起工业设计,我国的工业设计发展最初都是从外国人那边引进技术来的,不过外国人看不上,都撤回去了,所以我们那时候掌握的技术根本没有多少,只能照葫芦画瓢,说起来也算是一种复制或者抄袭,不过到后来的发展就由于风格的不同和元素的不同发生了差异化,导致两国的工业设计彻底的没了瓜葛,不过与德国工业设计还是有共同性的,由于德国是资源缺乏的国家,只能利用技术来与各个国家进行交易发展,而且还与日本工业有一定的共性,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一、德日设计的共性
平时生活中,我们看到很多不一样设计语言的产品,德国的,日本的。你会发现他们的设计有很强的共性,比如质量好,精度高,给人有信任感,但同时结合自己的文化又有不一样的地方。那么怎么谈他们的共性呢,得从历史开始说起。
日本和德国,虽然一个在亚洲,一个在欧洲,但是他们是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欧洲国家,在1850年代,法国、英国工业革命都已经结束的时候,德国却还是农业国家,工业革命也比较晚。现在看来优质的德国设计在当时是不存在的,有很多设计如同今天的中国一样,也有山寨。
山寨不能完全说它是贬义词,其实在任何国家发展起来之前,模仿复制是创新的第一步,用辩证思想来理解也是一样的,没有拿来即用的实践,就没有对所谓洋货的感知,没有感知就不能上升的理性认识,没有理性认识和研究,就没有真正自己的创新实践,对于中国、对于德国、对于日本都是一样的,关键是要保持开放宽容的心态看待这些问题。
但是在1880年代,德国一个政治家——穆特休斯看到国内这样一个现状,因为德国本身,包括都现在,依然是一个资源匮乏的国家,很多天然资源都是依靠进口,那么对于他们而言,只能靠技术出口来维持整个国家的运转。
穆特休斯看到国内本身工业革命已经比较落后了,设计水平当然也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其实更多的是抱着救国的心态和责任意识,前往当时(也就是19世纪末)设计领域不论理论和实践都是最好的国家——英国(现代设计理论奠基者是两位英国理论家和实践者,约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考察了几年后回国。回国之后写了本书叫《英国住宅》,虽然这本书大多讲英国建筑风格,但是很多都为德国未来的工业设计包括其他领域的设计奠定了重要基础。所以德国从一个设计不是特别先进,资源比较匮乏的国家,通过对外学习,对外考察,开始改观自己的设计。
再回过头来看亚洲的日本,日本是二战战败国,在复兴阶段是满地荒夷,经济等待复苏。日本在复兴阶段派出好几拨考察团造访欧洲、美国,去参考当时包括英国、意大利、法国还有美国是怎么做的设计。当时这些西方国家都有自己的设计策略、理念和风格, 比如1920-30年代源自1925年巴黎装饰设计艺术展而盛行的装饰艺术风格(Art Deco)、1907年穆特休斯主持的德意志制造同盟以及以彼得贝伦斯为主的一批功能主义推崇者、1914年荷兰风格派、1910年苏联带有浓厚政治色彩宣扬意味的构成主义、意大利的未来主义等等,所以那个世纪很多设计和艺术先锋事件都处在大发展中,催促着现代主义设计的成熟,可以说是有很多的参考借鉴的选择,但是日本最后还是造访德国,以德国为模板,以德国的设计理念为核心来学习它的模式。而它的市场又是学习美国的,回国以后结合日本的文化特色,发展出一条双轨制的经济发展模式。双轨制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一条是以高科技为主,后来的索尼、松下为代表的大企业,还有一条就是民族风格的,本身自带的文化,以柳宗理为代表做出的产品都是具有日本风格,符合日本文化的。
二、德日共性背后的不同之处
那么日本和德国的设计有没有什么不同呢?
德日不同风格的菜刀设计,大家可以猜一猜,这两把刀分别来自哪两个国家?
德国菜刀,刀柄的设计往往是以流线为主。工业设计学科有一门很重要的门类叫做人机工学,人机工学就是用科学的方法,理性的手段,量化的指标,把产品很严谨地处理成人机交互的形式,有一个理性的设计思想在背后支撑的设计方法,德国就是人机工学的代表。同时德国的刀往往喜欢做成全钢,即刀身和刀柄是一体式的钢,可以说这种工艺难度和精度都相当高,一把好的德国菜刀是的确可以用很长时间的。
反观日本的菜刀,刀柄往往是天然材料,可能是竹制的或是木制的。日本的文化里面有一种刀,刀柄是直的,截面看可能是圆的,也有可能是倒角矩形的,不像德国设计的带有线条的符合人肌肉握持。而且日本的菜刀往往刀柄和刀身并非一体,那是因为日本设计者希望刀柄可以随时更换,留给使用者足够的使用空间。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两种设计出现?德国菜刀,利用人机工学,作为设计师来说,已经赋予了这把刀必然性,你用这把刀握持是非常舒服的,切东西毫不费力,也保证了你的安全。但是换个角度,比如你的手受伤了、食材并不是切的等等其他的方式,你的使用情况就会发生改变,这把刀的人机工学价值反而可能会成为一个阻碍,影响你用其做其他事情。当然设计师设计这把刀的初衷就是他设定这个场景,你在厨房很舒服地使用这把刀切菜,这是一个必然性的故事,脚本已经由设计师设定好。人作为角色,菜刀作为使用工具,场景都已经设定好,是典型的必然性设计。
反观日本的设计,这把刀,没有用人机工学,可能在正常握持的时候没有德国的刀舒服,但是它给予你更多的可能性,你用左手握,右手握,正着握,反着握,两个手指握,三个手指握,这一切的可能性都是由使用者自己决定。这把刀就像一个容器,你往里面倒水、倒酱油、饭,都是自己决定的,这把刀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可能性和延展性上面。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设计背后的哲学思想,反映的就是设计的必然性与可能性。
这种设计理念在风格上的表现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站在一个比较宏观的角度去看这个理论,从这两个国家去看这个理论,可以看到我们眼前德国优质的品质,严谨理性的设计,也是有很多历史积淀的,它有过一段很起到奠基作用的历史使得德国设计像今天这样展现在大家面前。
1. 独裁的希特勒,和严谨理性的德国设计
二战时期,希特勒上台之后,作为一个独裁者,对设计也是有影响的。他那个时期是带有强烈的政治色彩的国家性设计,包括前期格罗庇乌斯以及包豪斯带有典型精英主义的现代主义设计实践,都可能是催生德国现在的设计风格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2. "物的八分目"理念,给日本设计更多的"可能性"
反过来看日本,如果是德国是必然性的代表,那么日本就是可能性的代表了。我们先看下日本的国旗。
白底,中间一个红的圆。我们先不讲这是一轮红日或者是什么东西。日本著名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原研哉有一个很重要的理论——"空"的理论。从我个人的理解,"空"其实是一个半满的理论:一杯满水,容不得更多的东西再加进来,结局就给定了,包容性收到必然性的限制。反之,适当地留出空间,能在不同场景下、不同对象角色下碰撞出不一样的故事。回过头来看日本的国旗,你认为它是红日,你也可以认为是碗,它可以是任何东西。日本国旗就是一个很好的可能性,"空"的代表,任何人看到都是不一样的,认识的角度都是不一样的,得到的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无印良品是日本设计的典范,风格是清淡素雅,简约。它背后都是有一套理论在里面的。无印良品一代名产品设计师深泽直人Nawuto Fukasawa设计的CD机,十分简约,最出人意料的是它把拉的行为和开关结合在一起,这样的使用方式出乎了人的心理预测,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里面其实有就一个有源可溯的理论支撑,那就是半满的理论——按照日本的说法就是所谓的“物的八分目“理论。物的八分目就是日本设计师在设计的时候考虑到做所有东西要把握一个度,产品不能做太满,八分是虚数,只是做到一个量,剩下那个量是靠用户,靠使用的人去填补的,不一样的人,在不一样的场景下,这二分目是完全不一样的。八分目加上二分目,得到十分目,最后产生的故事才是最完整的。
三、有方法论,才能始终有创意
我们看了这么多德国和日本设计的例子,在做设计创意产业的人,经常说创意创意。只要你深谙此道,明天你的设计就能信手拈来,有的放矢,所以一个成熟稳定的哲学思想某种意义上就是得以在设计中被复制、反复应用实践的方法论。
所以我们讲近几年很火的设计思维Design thinking其实是另一种方法论,它只是从抽象(哲学)落实到了具体(工具),在这个过程,我们惊奇地发现设计的手段、过程、流程变的必然了,但是产出成果的偶然性却大大比以前开放很多,源于我们的服务对象——人。我们把人作为中心,所谓的用户为王,场景为王。而不是以前的设计师自己(精英主义)。人们作为对象,他们的属性中的多样性、偶然性决定了我们的设计的必然趋势,这也暗合了现代设计历时一个多世纪,从独裁(monopoly)到民主(democracy),从单一到多样,从封闭到开放,从必然性到可能性。
一个国家的发展可以说工业设计是离不开的,它的重要性是一个国家的根本,也只有了解更多的创意工业,国家才会有更好的发展。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