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用性产品设计如何设计?产品设计的易用性特征及考虑因素解析
Norman指出,对于这些物品的设计,设计师们最需要做到的是在艺术美、可靠美、安全性、易用性、成本和功能之间寻求平衡与和谐。易用性即产品可以被用户容易和有限使用的能力,即是否好用或有多么好用。科技的发展使产品的功能越来越多,而功能的繁多也增加了操作难度,要求产品设计一定要有很好的易用性。
产品设计的易用性包含:
1、有效性。
在一定的环境中产品的性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2、易学性。
产品的使用和安装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能向使用者提供相关的服务支持。
3、适应性。
对不同对象都有适应能力。
易用性产品设计特征,产品可用性的表现是什么?
其一,可视性好。
设计者可利用各类限制性因素如物理结构、语意、文化、逻辑上的限制因素来保证用户一看就知道物品的状态和可能的操作方法,如螺栓只能插入一定直径和深度的孔内(物理结构限制),而骑摩托车的人一定是面朝前方车头(文化限制)。设计优秀的物品容易被人理解,是因为它们给用户提供了操作方法上的线索;设计拙劣的物品使用起来很困难,因为不具备操作上的线索,甚至提供一些错误的线索,破坏了人们正常的解释和理解过程。其次,要让用户知道自己与机器之间是否实现了互动,由此看来,反馈也是可视性的一部分,如果没有反馈告诉用户操作是否产生了预期的结果,那么根据因果关系推论,用户会认为自己之前采用的是错误的操作方法,以至于导致错误的结果。
其二,产品要有好的概念模型。
让人们能够很自然而然地将操作意图与实际操作匹配起来,明白操作之所以然。控制器操作及其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关系可利用人的感知原理、空间类比、文化或生理层面来构建,如Norman将其实验室的灯光开关集合在一起,一反常人将其安装于墙面的惯例,以空间平面对应的关系将开关位置一一对应,避免了由于开关外形一致并排设置而造成的乱按一通的尴尬。另外,20世纪计算机的横空出世,前期的设计者们都为电脑技术人员,无怪乎其初期无法深入大众,因为其设立的指令大多是随心所欲、意义不明的,压根就没有考虑到操作与结果的自然匹配,非常不利于人们的记忆。而苹果公司的Macintosh成功的秘诀则在于产品的操作简单,记忆方便,表面上让大众感觉到产品可爱与易用,实际上是它从深处满足了用户“被尊重”的渴望,这是大多数普通用户都没意识到的。
设计者在设计时如何将可用性考虑进去呢?
第一,设计者需重新审慎考虑用户群体的定位。
每一个利益群体都对产品有不同的期待。厂商希望降低成本,销售商希望产品吸引顾客,修理人员关心产品拆装、检查、维修的难易,而真正的用户在商店采购时注重产品的价格、外观、品牌,在家中使用时,更在乎产品的功能和操作。实际上,设计者的设计意图、设计大纲往往受到多方的掣肘,若将产品卖给厂商,厂商最关心的就是成品的问题,那么设计者可能会以易用性、美观等为代价降低成本,其最后成形的设计与最初构想可能去之千里。然而,无论产品几经易手,真正的使用者都是设计的适用对象。设计者都要为下游的真正用户考虑,突出产品该有的可用性。
第二,设计者需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每一个差错,然后想办法避免,使操作具有可逆性,尽量减少差错可能造成的损失。
若想有正确的态度看待用户的错误,设计者必须先了解用户获取信息从而做出操作的信息来源。用户在使用产品的时候,依靠的不仅仅是既存的内部知识,相反,绝大多数的日常知识储存于外部世界,而非人的头脑中。的确,内部知识具有高效性,无需对外部环境进行查找和解释,但必须付出相当多的努力来储存,且演绎过程需要花费时间和脑力,而这在紧急状态下不可能做到。外部信息存在于特定的场景中,依赖特定的产品,可以让人们把记忆的负担转移到要记的事情上面,学起来较为容易。正是内、外两个世界不断的信息交换让人们做出最终的操作决定。从这里看来,若想要把人们从浩如烟海的信息中解救出来,优秀的产品本身需要承载可供人们操作的信息。因此,出现差错时,总归有部分原因要归因到产品设计上来。如果出现的差错属于错误的范畴,往往是因为用户从产品中得到的信息不够完整或是产品提供了错误的线索;如果是失误,很可能是设计商的弊端或是因操作者精力不集中造成的。
一旦设身处地地想明白人们出错的原因,设计者就会发现用户大多数差错都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一定是设计出了问题。设计者应想办法设计出可以容错的系统,尽量让用户很容易地发现差错,且能采取相应的矫正措施。对于难以发现的错误,设计者可以采取强迫性设计,且必须考虑这会给用户带来什么样的正面和负面影响,确保这一性能可靠,不出故障。写到这里,想起以前为了防止忘记扔垃圾的情况,我通常会把垃圾袋放在抵住门口的进门处,这样出门的时候就一定会看到并带走,这无疑也是种强迫性设计。
第三,设计者应该保证产品能够反映出正确的系统表象。
由于用户和设计人员的交流只能通过系统本身来进行,也就是说用户得通过系统的外观、操作方法、对操作动作的反应,以及用户手册来建立概念模型。那我们也可以由此反推,设计者也正是根据自己的专家模型来构造产品的概念模型的。为了美观,设计人员常常在产品中隐藏操作部位,或是为了新颖性,设计人员可能不遵循文化上的惯例。那么对于不熟悉产品的用户来说,他们在获取产品的外界信息过程中必会受到阻碍,造成使用上的困难。然而,由于设计者对自己的产品太过熟悉以至于被遮蔽的操作部位在他们眼中依旧是无所遁形的,因此他们很难设身处地站在用户角度,预测用户会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不会设法去降低错误发生的几率。所以,设计者应该多多聆听用户的真实反馈,与他们交流,从而通过正确的系统表象让用户构建出与专家模型相一致的用户模型。
设计人员如何才能将复杂的操作过程变得容易些:
1.应用储存于外部世界和头脑中的知识(设计应当容许用户把外界知识与头脑中的知识结合起来)
2.简化任务的结构。
---不改变任务的结构,提供心理辅助手段。(辅助手段:采取新技术产品,例如手表计算器)
---利用新技术,把原本看不见的部位显露出来。改善反馈机制,增强控制能力。
---自动化,但不改变任务的性质。
---改变任务的性质。
3.注重可视性,消除执行阶段和评估阶段的鸿沟。
4.建立正确的匹配关系。
---操作意图与可能的操作行为之间的关系。
---操作行为与操作效果之间的关系。
---系统实际状态与用户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这两者间的关系。
---所感知到的系统状态与用户的需求、意图和期望之间的关系。
5.利用自然和人为的限制性因素:使用户只能看出一种可能的操作方法,即正确的操作方法。
6.考虑可能出现的人为差错,举例:明明将手伸进正在通电的面包机,但发生意外时会不由自主的去伸手。
7.若无法做到以上各点,就采取标准化:每个人只需要学习一次,就知道如何使用所有经过标准化的物品。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