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些考研英语基础差的研友来说,这门可能想要拿到高分是比较困难的,为此,需要特别的技巧以及方法才能掌握,这也算对于翻译能力的提升,下面分享一些3个技巧,助你搞定考研英语翻译!
1、直译和意译
所谓直译,是既忠于原文意思又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所谓意译,是不受原文词语的限制,不拘泥于原文句子的结构,用不同于原文的表达方式,把原文意思表达出来。
在考研英语翻译中,由于题材基本上是关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章,所以我们遵循的方法是:能直译就直译,既能直译又能意译的以直译为主,不能直译的采用意译,一般情况下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1)能直译就直译
例:In dealing with a challenge on such a scale, it is no exaggeration to say,"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 (2006年真题)
译文:在应付一个如此规模的挑战过程中,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团结,我们就会站起来;分裂,我们就会倒下去”。
(2)不宜直译就意译
例:The talk about raising taxes was a red flag to many voters.
译文:关于增税的谈论激怒了许多选民。
分析:原文表层信息--关于增税的谈论对选民来说是一面红旗(红旗对中文读者来说象征着革命)。
原文深层信息--a red flag是令人生气的事物,源于西班牙的斗牛民俗。斗牛场上,人们用红布来激怒牛。
(3)直译与意译相结合
另外,我们不能忽视词语词组的翻译应以适应上下文为主要标准。例如“work”,在考研翻译中往往不能翻译成“工作”,而要翻译成“研究工作”;作为名词,也不能翻译成“作品”,而应当翻译成“研究成果”。这是考研翻译的一些具体要求和得分点之所在。
2、理解英语原文,拆分语法结构
在翻译的基本过程中,理解英语原文是我们进行翻译的前提。一位法国译者曾经说过:“翻译就是理解和使人理解”。
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你在动手翻译之前,必须要把英语原文看懂。理解原文是整个翻译过程的第一步。这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一步。
许多考生在复习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译文含糊不清、语蔫不详的地方,正是自己没有透彻理解原文的地方。
在试卷中,大部分的翻译错误都是起因于考生的理解错误。没有正确的理解,考生传达的就不是原文的意思,这样就可能扭曲原文的意思,造成严重的扣分现象,甚至会不得分。
英语语言具有“形合”的特点,就是说,英语的句子无论多么复杂,都是通过一些语法手段和逻辑手段连接起来的“像“葡萄藤”一样的结构。
于是,在理解英语句子的时候,理解并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结构就这也自然而然的成了我们解题的突破口。
在考研翻译中的所有句子基本上都是结构复杂的长难句,所以理清句子结构层次就显得至关重要。在翻译句子之前,先通读全句,注意一边读一边拆分句子的语法结构。例如:
3、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正是因为英语是通过一整套完整的系统性语法结构组合在一起的,那么一个英语句子只要结构完整,作者通过增加限制成分、修饰语以及补充成分可以使得一个句子变得非常的长。
比如在往年的考研英语翻译题中,最长的一句话竟然达到了58个单词。而正是因为汉语是强调意义上的完整,那么一个汉语句子就可以简短而意义深刻,言简而意赅。
提醒广大的2018年考生们,在翻译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可以破句重组,化繁杂的英语长句为多个意义紧密相连的汉语短句,而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层次结构。例如:1999年的一道考题。
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参考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学问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 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
在中文翻译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产生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还不如说是因为…”
各位考研学子们,希望你们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坚持下去,这样才不会辜负你自己。加油。
留言
评论(共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