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设计史论,工业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区别与联系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 - 考研资讯      2018-09-04 11:48:50     
品拉索产品策划

工业设计史论,工业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区别与联系

工业设计活动的展开是有指向性的。随着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的不断发展, 工业设计在表现形式与观念构成上的指向性越来越明显,根据设计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微妙转变及设计史展现出来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可以把人类发展史中的工业设计活动简单概括为两个方向——"感性"和"理性"。然而,我们不能把这两个方面简单地解释为具体设计细节的推进方向,而应把它们理解为在整个设计过程中的两个方向, 二者之间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并且有着空间与时间上的"交汇点"。至于如何把握好这个"交汇点",已成为工业设计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工业设计中的"感性"方向

设计中的"感性"方向是指工业设计活动中偏于艺术一端发展的层面,是产品成型过程中,通过材料选择,表现与造型塑造,传达给受众的审美感受与人性化情感理念。它贯穿于设计活动的始终,具有较为鲜明的目的指向性。虽然,设计中的技术因素也是实现设计核心的必要条件,但却不是这种设计活动的全部内容,只能说在技术的辅助下,人本的意识内容得到了更好的实现和完善,更好地反映出人们对"物"的情感化追求和心理感官投射。


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

现今,在技术条件已经相对完善的大背景下,设计风格也趋于多样化,除传统风格外,出现了许多以人本意识为核心的设计作品,如弗兰克-盖里的家具与建筑设计理念便是以艺术感受为核心的。盖里的建筑是在高技术发展背景下,把人对空间的感受作为设计主旨,不再以纯粹的功能主义为核心,更多地探讨建筑空间带给人们的人文艺术感受。此时的技术并非设计活动的全部,而是设计活动最终实现的手段,正像腾守尧先生在《非物质社会》一书中对当代设计大背景所作的概括性论述:

"在自动化程度日益增强的后现代,作为'工具理性'之典型表现的设计领域,却越来越追求'一种无日的性的,不可预料的和无法准确测定的抒情价值'(Marco Diani)和种种'能引起诗意反映的物品'(Alessandro Mendini)"。

又如弗兰克.盖里取名为"编"的扶手椅 ,其在形象上是由白色枫木薄木条编制在一起的,造型优雅流畅,富有动势,在"座"这个经典的命题上添加了极富流动感的一笔,其整个设计造型简洁却不过于朴实,在不变的同时又富于变化,使人在新的形态上产生美妙的联想——好像在风中流动的织物优雅地互相缠结在一起,又好像是多股清泉流淌在一处。


编"的扶手椅


古根海姆美术馆

设计形态带给人的联想,是在设计形态产生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也是指导设计过程的"感性"方向。感受不能直接由技术带来,技术带来的是实现感受的物质方式。正如古根海姆美术馆的造型。虽然主要由计算机通过复杂的计算完成,但其最初的形态灵感来源于零乱堆放在工作台上的厚质布料。在实际的建筑效果中,美术馆的顶面采用具有"流动"效果的金属"波浪",以此应合不远处的河流波浪,展示着艺术的流变性和不稳定性,体现出当代建筑艺术和形态加工的完美融合。


二、工业设计中的"理性"方向

这里的"理性"方向,指的是工业设计活动中技术方面的内容。与"感性"方向一样, 它也始终贯彻在整个工业设计活动之中,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性。

这里还以弗兰克。盖理的扶手椅为例,"编"椅的优雅造型展现出来的是相当成熟与理性的加工技术,该椅中所有的白色薄木条都是通过加热并在之前准备好的材料加工成的模具中,以一定角度及弯曲度定型弯折并最终组装成型的,整把扶手椅中没用一颗定位螺丝,更没用胶体粘接。在这个设计案例中,盖里通过深入的研究,极大地发挥,利用了薄木条自身的特点,把材料的特性和加工方式应用到了极致,从而大大改进了扶手椅的外观造型。在这里, 我们可以相当明晰地看到设计者对枫木薄条这一材料特性的了解和把握, 并在这一坚实的基础之上,最大程度利用薄木条的加工成型技术, 最终使得外在形态与之前的创意设想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吻合。可以说,"编"椅飘逸,潇洒的造型之所以能以如此完美的形态展现在世人面前,并最终成为经典中的经典,完全得益于弗兰克.盖理对于材料的特性及加工技术的了解与掌握。"编"椅不愧为工业设计中理性和感性和谐统一的经典之作。

通过以上的案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有些以理性为主导的工业设计活动,在经历一定的生产实践之后,反向影响着工业设计中的感性因素。设计师只有充分了解并掌握材料的特性及其成型技巧,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其设计的创意与理念,才能更好地将"理性"方向与"感性"方向融为一体,并最终完成产品的终极形态。


三,搭建"感性"和"理性"方向的桥梁

设计"理性"方向和设计"感性"方向的结合,以及技术感性和技术理性的统一最终构成产品的形态。"技术的感性"是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活动时,借由微观设计中的技术层面带给设计师的启发和提示;"技术的理性"是设计师在展开设计活动时,特别是深入至微观的设计活动阶段,由于材料特性和材料成型在实现设计形态过程中的应用,所带来的设计师工作中需要承担的工程和技术含量。正是因为微观的设计活动的介入和推动,产品才具有了可操作性和可生产性,特别是在后工业社会时期, 它直接促成了设计产品的"可复制性",即借由微观的设计活动使设计产品具有工程制造上的科学性,进而推动整个产品批量化生产。

设计的"可复制性"是设计的共通性,即按照一定的标准,一定的规格,制造生产组装,甚至运输销售工业设计产品。这就要求工业产品应在质量上保持相当的稳定和统一性,使设计的产品在流通领域之中满足目标消费群中大多数消费者的主流诉求。在这样的设计领域中,产品设计的最初想法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通过大量的拷贝使最终产品在每个方面与最初的设想或创意保持统一。同样,很多艺术品也可以被大量地复制或重制,这种方式在影像,版画等艺术表现形式中得到大量运用,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大批量复制并不能在所有的艺术领域通用,且在批次和产量上也无法与商品领域里的工业设计产品相媲美。

正因为消费大众对产品品质统一性的诉求,产生了产品设计对微观细节研究的深入要求。工业产品的大批量复制导出了细节设计, 同时,大批量生产的标准正出自于细节设计, 并最终在生产实践中得到深入和发展。著名的美国设计第一人雷蒙德.罗维说过:"当我能够把美学的感觉与我的工程技术基础结合起来的时候,一个不平凡的时刻必然到来。"在这里,"技术"的其中一方面就是在完成的设计形态中安排, 选择合理的材料和材料的加工生产工艺,推至更深层的技术层面, 工程技术的实现依靠的是设计师所具有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化实现方式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和转化, 用科技手段达成"艺术"的目的。当技术不再是设计的羁绊时, 设计本身才是可实现的, 能够服务于广大受众的实际产品, 才是具有审美性的"物", 而具体的实现方式则须依靠细致的设计活动,借用工程设计中的某些表达方式。


来源: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工业设计系 赵和

参考文献:

[1] (德)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浙江摄影出版社。1993。

[2] 马克.迪亚尼。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腾守尧,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3] 于杨。论"微观设计"。清华大学,2007。




ugainian官方微信

扫一扫,订阅最新资讯

留言
评论(0条评论